上海告别轮渡筹码“六分角子”为啥改成红黄蓝……这些当年的冷知识,你知道吗

“60多年前,上海轮渡也试点过直接投币乘坐轮渡,但一年后就叫停了。”12月20日,是上海轮渡试点无人售票的第一天,已经退休六年的上海轮渡原档案室主任傅斌,特意来到南陆线浦西陆家浜路渡口一看究竟。
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,傅斌一直从事上海轮渡的资料收集和保管工作,直至退休。他说,挑选这个日子来看看,除了感受下如今多种多样的过江支付方式,更是放不下心中对轮渡的那份情怀。
60多年前曾试行直接投币
1956年,公私合营上海市轮渡公司承担起沟通黄浦江两岸的全部运能。“以前,浦江渡口筹码堪称五花八门,自1958年起,正式发行了淡黄色底、中嵌绿色‘市’字的统一新筹码,每枚6分。”傅斌介绍说,这是上海轮渡首次使用塑料的筹码,而之前的筹码大多为铅的材料,俗称“铅角子”。
“在整理相关资料时发现,1960年3月,上海曾试点直接投币过江的方式,但在次年的2月就叫停了。”傅斌告诉记者,当初之所以试点直接投币过江,初衷还是为了让市民减少排队买筹码的时间,更加方便他们过江。
那为何试点一年后又叫停了呢?
原来,当时有3种面值的人民币硬币,分别为1分、2分和5分,直接投币的方式,让检票员的工作不堪重负,还不时引发各种矛盾,堵住进出通道,反而耽误了人们的出行。“你想,6分钱的过江费,可以用6个1分的硬币,也可以用1个1分硬币加上1个5分硬币,也可以用2个2分硬币加上2个1分硬币,方式太多了,检票员根本看不过来。期间,因为检票员和乘客对实际投币金额的多少产生争议,引发了不少矛盾,于是后来就取消了这一措施。”
实行多年的一次投筹为何要变
据悉,“6分”的筹码一直使用到了1990年。1990年元旦,在维持30多年票价不变后,上海轮渡首次进行调价,乘客过江为0.2元,如果推着自行车或助动车,则为0.4元,随之而来就出现了2种轮渡筹码。
轮渡过江筹码一览
之后的1993年、1994年、1996年、1997年,轮渡又经历了4次调价。1997年11月1日起,新的调价政策出现了新的变化,乘客如果推着自行车或助动车,过江费用不一样。当时乘客为0.8元;如果推着自行车,则为2.40元;如果推着助动车则为2.9元,于是出现了3种轮渡筹码。
有意思的是,在2000年9月10日之前,上海的轮渡过江一直实行两次过江、一次投筹的方式,即浦东至浦西不需要投筹,从浦西到浦东则需要购筹、投币一枚,“投币一次,显然更方便往来乘客。”
而从2000年9月10日起,上海轮渡正式推出“双面计票”的方式,即无论是从浦东至浦西还是浦西至浦东,都需要购筹、投币。乘客单程为0.5元,携带自行车为1.3元,推着助动车为1.5元。
作出这样的改变,与上世纪90年代后,南浦大桥等相继建成通车、隧桥取消过江费等有关。“当时有些市民通过公交到达浦东,然后又从浦东乘轮渡‘免费’到达浦西。政策的改变显然是为了防止钻‘空子’。”傅斌坦言。
无人售票时代坚持有人服务
此次上海轮渡开启无人售票试点,很大部分原因是,目前,上海轮渡可使用交通卡、手机交通卡、云闪付、乘车码(微信、支付宝)等多种支付方式,而且选择这些方式的市民达到了过江人次的九成。
感应式IC卡
在傅斌印象中,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应用,轮渡在上海公共交通行业中曾经一度领先。
1996年7月,感应式IC卡自动收费系统在金陵东路渡口试用,感应卡可充值反复使用,还能够实现售票、检票、放行一体化,不仅一举改变了40多年来以筹码、月票作为过江凭证的传统模式,更是大大提升了市民的过江效率;2005年,轮渡电子筹码在“东金线”空调轮渡上投入试用;2007年7月1日,沿用了49年的纸质轮渡月票退市,电子月票正式启用……
电子月票
“随着科技越来越先进,不久的将来,轮渡筹码肯定会消失。无人售票来了,但上海轮渡‘为民服务’初心没有变,今天看到那么多老同事在做‘兜底’服务保障,我就放心了。”汽笛声响起,又一班轮渡即将驶离渡口,前往浦东南码头,傅斌也微笑着踏上了回家之路。(部门资料图由上海轮渡提供)